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電影心視界】尋找自己的力量-白日夢冒險王




2014年的第一個月已經快過完了,不知道這新年的開始,你過得怎麼樣?
跨過了一個年,也許你一樣在早上九點前打卡、思考著中午要吃什麼、回到家看著一堆帳單眉頭深鎖、聽著家人抱怨誰誰不是...
又或者你已經坐過破舊直升機跳海、跟鯊魚打架、從火山爆發裡死裡逃生、還有從世界最高峰體驗過生命?



幻想是不切實際?其實幻想才是動力

最近看了「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這部電影。華特米提(Waiter Mitty)原來是1939年作家詹姆斯瑟博(James Thurber)筆下的短篇小說中主角的名字,故事描寫一個男子總是無法抵擋地陷入幻想中,爾後「華特米提」便常用來形容愛做夢而不認真生活的人。電影中的主角乍看之下也是如此,總是幻想著可以被喜歡的女人看見、用帥氣的出場嚇她一跳;幻想著成功地打敗機車長官,讓他知道誰才是老大:幻想著自己是超人,救出災難現場的小狗...但是這些幻想始終只能在腦袋裡面,不能實現,而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挫折與考驗,反而越來越沈重,逼的華特決定起身去尋找他的偶像攝影師,用偶像的那張畢生傑作照片來解救自己的生活。





很喜歡編劇對華特的性格安排,小時候的他是個龐克小子,玩極限運動、登山露營...面對各種危險的事情,似乎感覺不到害怕,然而當經歷了喪父之痛,家中經濟重擔頓時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生活的重心轉為工作與賺錢,電影的開頭就是一個皺著眉頭對帳的男子,沒有其他聲音,只嘆了一口氣。想要突破的渴望轉變成極大的動力,但只能在腦袋裡做夢,有時這力量大到讓華特可以沈醉其中而忽略了現實世界,以至於機車主管常拿這出神狀態取笑華特。但其實華特是投入工作的,他坐在灰暗的辦公室,把每一張底片仔細檢閱,選出最符合「生活(Life)」雜誌社精神的照片當做當期封面,當他看著他的偶像從世界各地寄來奇幻美麗的照片底片,他知道他該排除一切萬難去完成這項使命,對心理學家而言,這已經是種力量的展現,一個人的格局不是他所處的環境所決定的。

也許我們不像華特米提一樣下一秒就出發飛往格陵蘭(Greenland),但是我們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勇氣及力量,好支持我們度過每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小日子?



Christine A. Padesky博士與其研究團隊提出了有別于以往傳統認知行為治療處理憂鬱或焦慮情緒時,所著重在不合理信念的鬆動或改變,反而是要人們去注意生活中有哪些正向事件是你放不掉的、一定要做的,去想想為什麼你要持續地做這件事?那可能會是你得到你力量的主要來源之一!

書寫至此,我想到我的一位多年好友,近來她開始持續每天記錄一件事情在她的臉書塗鴉牆上,原以為只是發發牢騷、寫寫瑣事,但是隨著每天小記,漸漸的好友們開始追蹤她的塗鴉牆,等著每天睡前看她今天說了什麼,我問她「為什麼每天一定要寫?」,她說「我不能讓看的人失望,而且朋友們給我的回饋讓我覺得有人注意我,也許我也很重要。」我又再問「可是每天寫,難道不會有沒靈感的時候嗎?」「當然有!有時候真的沒什麼主題,也怕內容很遜,無聊到大家。」她說。「但是想到有人在等,想到他們看到我文章時會心一笑,或是點個讚,又會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了。」於是每一天,即使上班很累、心情很差還是毫無靈感,她總會在睡前貼上當日的文章,對此,她付出了她的承諾,並且徹底履行。

這就是Christine A. Padesky博士所指的力量來源,我們每天堅持所做的事情,跟我們的「復原力(Resilience)」有關,因為那是你原來就擁有的能力,是當你面對困難或強大壓力時,還能反擊並且維持正向穩定的功能的一種過程

那麼我們怎麼去尋找我們的力量呢?可以參考下列步驟,你可以與信任的人或你的治療師討論:
  1. 尋找力量:以正向、持續的活動為主,並思考該活動會遭遇到的阻礙,列出自己的解決辦法。這個解決阻礙的能力,將會是你很強大的力量來源。
  2. 整理出屬於你的力量模式,例如:
    我的堅持—對讀者的承諾;喜歡讓人對自己期待;即使毫無靈感也不覺得辛苦。
    我的策略—相信有讀者肯定自己;每天更留意生活中的大小事來作為主題;堅持即使再短、再小的文章都要寫完。
  3. 應用:在生活中遭遇其他困難時,想想你是如何堅持這正向的活動?你是如何排除萬難的?你的力量與策略可否應用到其他的困難?例如你的機車主管發飆之後,以前的你可能只有自我抱怨一途,但你擁有力量與策略,可以轉個念頭:「機車主管大暴走」正好可以拿來當今天的主題(當然你可能會使用譬喻法而不要讓主管發現你在罵他,哈哈)
  4. 持續練習:任何改變都是一樣,養成習慣需要時間,而當你找到這些力量,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
也許,生活不容許我們說走就走,逃開一切,但是你可以把腦中的幻想轉化成動力,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維持你的動力的力量,何嘗不是一種成功。




參考文獻:Padesky, C. A. and  Mooney,K. A. (2002).Strengths-Based 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A Four-Step Model to Build Resilience.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19, 283290.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親子心樂園】沒有了體罰,還能怎麼消弱不當的行為呢?

(Photo via Bar Fabella, Mother and Child, http://flic.kr/p/5GZQWB, CC License)

當孩子出現不當的行為(如:想要弟弟手中的玩具就打弟弟),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想要處罰他!當然,我們有必要先考量這個孩子知不知道想要別人手中的玩具時該怎麼做?或者他的動作是在溝通什麼訊息?若是他知道該怎麼做,本身也具備足夠的溝通能力,但是卻又偏偏執意要用打人的方式去取得玩具時,就可能有必要使用消弱不當行為的方式。如果可能用正向引導的方式來讓他表現合宜的行為,我們儘量是少用處罰的方式為宜。

不過,若是真有必要的時候,一般簡單來說,消弱不當行為大略分為兩個方向,就是在他表現出不當的行為後:
(1)要他付出代價:付出代價的方式就是「剝奪」掉他想要的,例如:上面的例子是發生在遊戲的情境中,而孩子想要的就是要玩的機會或是玩具,想要消弱他不當的行為就必須在他出現不當的行為後,馬上剝奪掉他想要的遊戲機會或玩具。可能採行的做法包括:限制他的行動(罰坐、罰站)、沒收他的玩具或避免讓他得到任何樂趣。
(2)施以處罰:處罰就是「給他」不想要的,例如:罰他去做家事、罰他抄寫、罰他背弟子規,而過去最常被想到的是打手心或半蹲,不過,這兩者強烈地不建議使用哦。

看似兩個思考方向而已好像很簡單,不過,實際上有執行過的父母就知道,做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哦!例如:他打人以後,我們剝奪他參加玩樂的機會,要他罰坐在一張小椅子上10分鐘不能離開,那他不坐呢?他動來動去呢?他前後搖椅子呢?他坐著唱歌呢?他坐著玩手呢?大聲罵人呢?~~這些動作我要不要去抑制他呢?如果我們對孩子掌握得清清楚楚,知道不能去參與眼前好玩的遊戲對他而言就是很難受的事情,那麼,只要他的屁股還是黏在椅子上,而且,沒有對自己或旁邊的人、物造成傷害,這樣子其實已達到效果了,其他因為挫折或是不耐而產生的生氣反應,不是這一次處理的目的,一次針對一個不當的行為去處理就好。當然,也可能罰他坐十分鐘,結果因為他常常會想要離開位子,搞得大人也得在旁監視著,好像大人也被罰坐一樣。在這裡我要對爸爸媽媽們說聲辛苦了,為了要溫和而堅定地守住原則,這樣的犧牲是免不了的,加油!(為什麼不要用大聲威喝而是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請參見「你可以堅持,也可以溫柔」一文,網址是 http://athoughtofpsychology.blogspot.tw/2013/10/blog-post.html)

所以,最後再總結幾點消弱不當行為時必要的原則:
(1)想想要用「剝奪喜好」或是「給他所不欲者」,總之要他覺得有難受的感覺,這得靠平時的觀察。
(2)一次鎖定一個要消弱的目標行為就好。
(3)處罰要愈即時愈好,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他們可能事後很快就忘記自己做過什麼事,拖太久才處罰,他們可能會搞不清楚大人是在針對什麼事。
(4)建議孩子該怎麼做可以避免處罰上身,或是怎麼樣的配合才能結束處罰。

如果有些不當的行為在反覆試圖消弱後還是不斷發生的話,可能有必要與專業人員討論哦!辛苦的爸媽們別只是自己悶著頭努力哦,有人可以商量一下還是不錯的唷。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好眠心運動】30夜_分心了怎麼辦?



「我好像都無法專心在放鬆的指令上,思緒很容易想到別的事情去」
「怎麼又分心了,好糟糕」


      不管是初學者或是有經驗的,都應該在放鬆訓練的過程中有過以上體驗或是念頭吧!這也是在治療過程中常與個案討論的議題,所以如果你有這般經驗,請先告訴自己這是合情理,也常見的,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有過這經驗,就連身經百戰的心理師其實也有可能分心呢?

      通常一般人都會對於自己分心、失誤或是失敗的經驗感到挫折,如果是正經歷情緒低落時這般的挫折感可能會來得更強烈,不過,換個正念的思維,其實這個當下是值得恭喜的呢!怎麼說呢?

      因為當你“發現”自己正在分心的時候,你就等於已經注意到、覺察到自己的心思從專心變成分心了,也就代表你已經結束這個分心的過程中,這是第一個值得恭喜的觀點,因為如果你沒有“發現”自己正在分心的話,你有可能就會漫無止盡的分心下去,也更沒有達到原本預期的放鬆效果了。

      而另一個值得恭喜的是,你又多了一次的重新專心的機會,可以把心思從分心的狀態,再次拉回到“此時此刻(here and now)”的當下,這樣的練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代表你有更能覺知自己的狀態,也有把自己拉回軌道的能力,再次專心,而這樣的過程,也和一個人知道自己失敗一樣,其實也是值得鼓舞的,因為也有再次挑戰成功的機會。所以好好面對自己的分心或是失敗,這不只是有助於更好的練習放鬆而已,甚至還可以提升對情緒、生活及自我整體的瞭解及成長呢。

      另外,你是不是每次的分心,都和特訂的事件、主題或是煩惱有關呢?如果是的話,也代表著這些常把你思緒帶走的事情,可能正是你需要關注,抑或待你處理的重要作業哦!當然這部分的延伸可能很難在一篇文章中說明清楚,有機會的話,不妨與你的心理治療師聊聊這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