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親子心樂園】你到底要問我幾次?

(Photo via anthony kelly, india sad, http://flic.kr/p/6h1fNK, CC License)
不知道你在家裡會不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孩子不斷的重複同一句話或者不斷問同一個問題,例如:在一個星期六的早晨,小明問:「現在有下雨嗎?」媽媽看了窗外說:「現在下雨了!」。過了一會兒,小明又跑過來問:「還在下雨嗎?」,媽媽仍然很盡責地回答:「現在在下雨」。又過了一會兒,小明再跑過來問:「為什麼會下雨?」,媽媽耐著性子翻出百科全書告訴他:「喏~請看這邊」,然後就去忙家裡的事了。再過一會,沒錯!小明又來了:「媽媽,外面這樣是在下雨嗎?」,媽有點生氣的牽起小明的手走到窗戶旁邊,打開窗戶讓小明伸手去感受一下雨滴。又過了一會兒,小明又來了:「媽~外面真的在下雨嗎?」,這時媽媽就崩潰了,大叫:「到底要怎麼講你才懂?外~面~在~下~雨!別再問了!」

各位也許會好奇,小明是不是在理解方面出現問題呢?其實並沒有,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個普通的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讓我補充一下這個故事的前提,小明是個活力充沛的小男孩,他非常喜歡騎腳踏車,無奈星期一到星期五早上都要去幼兒園上課,所以,爸爸媽媽答應他星期六早上一定會帶他出去騎腳踏車。講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明白了,小明一直問下雨的事情,其實本意應該是「我好想好想出去騎腳踏車喔,可是下雨了,好可惜,怎麼辦?」,無奈的是,當他陷入自己的情緒當中,他的表達能力可能沒有平常這麼好,所以,沒能用口語明白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媽媽在跟他互動的時候也可能因為一心忙著做家事,沒有想那麼多,都是就著孩子說話的表面訊息去做回應。雖然媽媽非常努力去回應孩子每次的詢問,是因為沒有回應到孩子的心坎裡,安不到他的心,所以,孩子會再三的問同樣的事情。

下次當我們有遇到孩子發生類似的情形時,不妨採取下列的做法:「覺察語句背後的歷程,針對這個歷程做出回應」。「歷程」這個字眼常見於臨床心理學叢書,比較平易近人的說法是「想法、感覺」。換句話說,我們要了解文句背後透露出的想法和感覺,然後再針對這些想法和感覺去作出回應。在這個例子當中,我們應該對小明講:「好,媽媽知道,下雨了不能去騎車你很失望對不對?」,小明應該會委屈的點點頭,然後,我們再提出建議「現在下雨了不能出去騎車,等下午雨停了我一定帶你出去騎好不好?」。孩子聽了安了心,自然就不會在同一個話題上打轉了。

其實不只是對孩子,對我們親密的伴侶、家人、同事、朋友等等也是一樣的。若是他們一再重複地對我們講一些話,那麼,我們至少要做到兩件事情:
第一點:體會到他會把這個事情一再地講,那麼,這個事情對他而言一定是覺得有其重要性。
第二點:不要拘泥於文字表面的意思,試著將文句的意思加上對方的肢體語言、表情、生活經驗、彼此過去相處的經驗等等,猜猜看背後要傳達給你的訊息是什麼。常常能夠這樣的話,相信在孩子的眼中你會是個好父母,別人也會覺得你是善解人意的。

後記:至於猜到孩子的心意之後,又該怎麼去回應?請見http://ppt.cc/QNTX 「Wish lists!想要的東西?它也是訓練孩子的好幫手」一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