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識說心語】生活沒有意義,就要有點意思


FestingerCarlsmith1959年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經典心理學實驗。

在實驗中,學生們被要求進行繁瑣且無意義的工作,且不斷地重複,例如:
把湯匙放在盤子上,清空盤子,再把湯匙放滿盤子;
把書翻轉四分之一圈;
拔釘子。

多數參加實驗的人都很消極地執行這些任務直到實驗結束。
有看過心理一思先前分享的其他心理學實驗的讀者應該可以猜到,這只是一個「假」的實驗,真正的研究目的,其實藏在後面的操作中。

實驗者隨後向這些參與研究的學生做了一個小小請求。實驗者告訴他們:因為某位必要的研究助理臨時有事無法進行後續實驗,所以可否商請他們代替這個研究助理?工作內容很簡單,只要去說服另一位受試者:這些他們剛剛完成的單調的、無聊的工作,其實是相當有趣且吸引人的。這些學生們之中,有一組人可以獲得20美元的工讀費,另一組則只有1美元,另外還有一組沒有被要求的學生當成對照組。

結果,那些1元組的人,比起20元組以及對照組的人,對於「有趣」的評價顯得更加地肯定;他們也有較高的比率,認為先前的任務是有趣的。

Festinger
Carlsmith認為,這是因為「認知失調」的緣故。

當我告訴某人「這項工作是有趣的」,但實際上我卻認為它無聊透頂時,會在心中產生一種「失調」的張力。
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可以自我合理解釋:「我是因為20美元才說謊」;但得到1美元的人,因為缺乏這種正當的理由,所以只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這個工作其實是有趣的」,以減少認知失調的張力

所以,當我們無法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合理的意義時,我們可能就會認為在做的這件事很有意思
或是反過來,如果我們在做的事情沒有意思,至少我們也要能為它找到一點意義

雖然最初研究者認為這是一種「自我欺騙」,但小編認為,這其實是身為人的一種禮物呢!因為無論如何,我們總能在生活中,找到一點意義或意思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